衡水市探索平原地区旅游发展新路径的成功
衡水是冀中南典型的平原地区,旅游资源少,产业发展慢,在全省属于“旅游洼地”。近两年来,衡水市委、市政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河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重大机遇,把旅游业纳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市场宣传推广,实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洼地腾飞。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64%和32.35%,接待游客人数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衡水湖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No.1深入挖掘发展优势,精准定位发展路径
衡水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不靠山、不沿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品牌少,各项指标在全省占比均不足4%,是典型的旅游欠发达地区。为扭转这一局面,他们积极用新理念、新视角审视思考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旅游业发展的“六大优势”,寻找出平原地区、资源欠发达地区做好旅游工作、补齐发展短板的创新路径,突破多年来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有效实现了旅游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1、“中心之心”区位市场优势。衡水地处京、津、石、济四地中心位置,且车程都在2小时以内。京津冀及周边省份有4亿人口,三地私家车拥有量已超过万辆,仅年京津冀三地旅游总人数就达到9.39亿人次,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2、“九州之首”文化品牌优势。“天下九州,冀州为首”。作为“冀文化”的发源地,衡水孕育了一代大儒董仲舒、经学大师孔颖达等无数英杰俊贤,武强年画、衡水内画、侯店毛笔等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民俗非遗文化众多,已经成为该市特色文化名片。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优势叠加,塑造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3、“北方湖城”生态空间优势。衡水湖是国家4A级景区,也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生态系统的内陆淡水湿地,被誉为京南第一湖、京津冀最美湿地、东亚“蓝宝石”。衡水湖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高达个,是开展长跑、健步等运动休闲的理想之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该市打造华北平原独具魅力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4、“绚丽多彩”旅游资源优势。市内名胜古迹、湿地美景、醇美酒香、休闲农业、西洋乐器、冀派内画、蒙氏毛笔、冀文化、儒学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武强年画、大营裘皮、地热资源等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为打造休闲游、民俗游、音乐游、工业游、乡村游、养生游、红色游等多种旅游业态,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5、“全域平原”休闲农业优势。衡水地处平原地区,农产品丰富,设施农业在全省居首,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人均达到一亩林,是大力发展赏花经济、体验采摘、农业休闲等旅游业态的有力支撑。
6、“先行先试”改革试验优势。衡水作为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利于推动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破解旅游发展难题,打造旅游创新发展高地。
No.2因地制宜勇于创新,谋定旅游兴市大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衡水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分析本地的产业优势后,确立了在全市实施全域旅游的“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即:打造以衡水湖为景观背景,以九州之首、大儒之乡为文化灵魂,以新业态为整合手段,以发展面向京津和雄安新区生态休闲游为主体,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扶贫“大衡水”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市区域内深入实施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1、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围绕“生态宜居、北方湖城”发展定位,确立了建设冀中南地区一枝独秀旅游目的地和新的京津冀旅游增长极,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建成全省新兴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目标。一是构建新景区,即按照“旅游小镇景区化”理念,创新“衡水旅游小镇”发展模式,打造衡水旅游小镇系列新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补齐旅游景区匮乏短板。二是激活新业态,即发展衡中研学游、衡水老白干工业体验游、环湖养生健身游、文化产品文创游、农业休闲游等旅游新业态。三是丰富新活动,即举办衡水湖元宵灯展、衡水系列赏花节、民俗文化节、环湖骑行游、麦田音乐节、木版年画艺术节、花田音乐生活节、中秋衡水湖观灯节、中国吉他文化节、年俗文化节等“衡水十大金牌旅游活动”。四是策划新线路,即推出衡水精品旅游线路、衡水周边串联线路以及冀鲁生态文化之旅、古韵运河文化之旅等京津冀鲁区域性旅游线路。五是跨越新科技,即发展以旅游大数据、旅游服务平台为基础的智慧旅游,加快旅游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建设衡水旅游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开创旅游发展新路径。重点是打好“三张牌”,趟出一条路。“三张牌”即“水”“文”“农”三张牌。“水”包括衡水湖景区、滏阳河文化带、大运河景观带、黄河故道景观带;“文”包括大儒之乡文化、冀州之首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衡中文化;“农”包括衡水旅游小镇、赏花经济、休闲农业。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农林业规模和文化资源在全省的独有优势,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按照全域旅游标准要求,将自然风光、文化禀赋、农业基础等资源整合发展,打造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创意经济,构建“主城区+旅游片区+核心项目+业态支撑”的多元化全域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衡水特色的平原地区发展全域旅游新路,实现了环境保护、调优结构与经济转型同步共频和谐共生。
3、构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以“一湖三区”为核心,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在该市西北部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功能区,东南部打造文化体验旅游功能区。以环衡水湖的桃城区、冀州区、滨湖新区形成发展内环,以市区周边10个县市区形成发展中环,串联周边城市及京津地区形成发展外环,构建三环联动发展新局面。
4、全力推动“”工程。“3”即三大文化遗迹:恢复冀州古城、黄河故道、衡水古城(十八酒坊一条街、安济桥等)“三大文化遗迹”。“5”即五大旅游片区:衡水湖生态休闲游片区、武强乡村音乐年画游片区、深州赏花游片区及景县、枣强、故城大儒之乡文化游片区和安平、饶阳、阜城红色游片区“五大旅游片区”。“20”即20个“衡水旅游小镇”:闾里古镇、侯店毛笔小镇、周窝音乐小镇、绳头祈福小镇、岳良皇家小镇、清辉头桃花小镇、广川儒圣风情小镇等20个特色小镇。
No.3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再造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衡水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全市旅游业综合协调部门,强化对全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统筹推进、资源整合、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挂牌成立旅游局,推动重点旅游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衡水市冀州区、滨湖新区、武强县3个县区已成立旅发委。同时,加快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整合市县公安、工商、司法、物价、质监、安全监管和旅游执法力量,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构建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2、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衡水湖景区“管委会+村镇+公司”管理运营模式改革,发挥景区对周边村镇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实现景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和运营,形成景村共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景区经营机制,鼓励景区以优势资源和资产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参股投资或参与管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业旅游运营公司合作,推进旅游景区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营。
3、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县二级投融资平台,促进全域旅游投融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撬动金融资本投向旅游业,重点满足小微企业和旅游村(户)融资需求;鼓励、支持保险公司针对乡村游、自驾游、康养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开发创新保险产品,降低旅游投资与运营风险,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No.4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加大对外宣传推介
1、推出营销组合拳。以旅游联盟成立大会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一日游”、“两日游”2条衡水精品旅游线路,成立了衡水市精品旅游线路暨衡水湖全域旅游推广联盟;设立“游客招徕奖”,由市财政拿出部分资金,对旅行社招徕外地游客进行奖励;发行“衡水旅游惠民一卡通”,与邯郸等周边市合作,开展联合营销,用一卡通惠及本地市民,招徕外地游客,激活景区资源,实现互惠共赢。
2、创新优化营销方式。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加强全域旅游总体形象推广,还充分利用微博、老牌白癜风专家会诊北京哪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cz/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