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衡水运河文化8慷慨壮烈的运河风骨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88.html

大运河畔风骨在,燕赵之士多慷慨。大运河衡水段流域儒释道及基督等文化形态共融共生,使衡水人具有崇文尚武、尊儒好礼的人文特质,铮铮铁骨,杀身成仁,为民请命,不屈不饶,悲壮激烈。历史上,走出了反抗暴政、揭竿而起的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领袖。近现代以来,成为了将军的摇篮,有抗日英雄节振国、抗日名将冯治安、池峰城等,他们以民族大业为重,投身革命,保家卫国、血染春秋,也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刘建章等党和国家高级领导干部,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彰显了革命者的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豪情。这里也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高地,载入史册。衡水的骄傲,可赞可叹。

一、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

窦建德(—年),贝州漳南县(今故城县辛庄乡东三务)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征高丽,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一家被隋军杀害,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军队。大业十二年(年),隋遣杨义臣击破张金称、高士达。建德招集散亡复起,于次年正月称长乐王于河间乐寿县(今河北献县),又大败隋将薛世雄,攻克河间。大业十四年(年)定都乐寿,国号大夏,称雄河北。武德四年(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年8月2日),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窦建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史中作为帝王立有本纪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所领导的高鸡泊农民起义军,与瓦岗军和江淮农民起义军并称隋末农民起义三大主力,对推翻隋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窦建德为王期间,定朝仪、制律令、兴文教,积极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使百姓实现安居乐业。他将所俘获的大批隋皇室、宫人、官员、士兵等遣散,把其中有才学者留作己用。在他的夏政权范围内,“境内无盗,商旅野宿”,一派太平景象。他和他的妻子平时都不吃肉,不穿绫罗绸缎,保持着和士兵同甘共苦的作风。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后人并不将其作贼寇看待。明代思想家李贽把他的事迹列入“本纪”,以示尊崇。山东省武城县漳南镇有一座他的“点将台”遗址,至今还不时有人前来游览和凭吊怀古。

刘黑闼(?—年),贝州漳南县(今故城县东北)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少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隋末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李密败后,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召集其旧部起兵,不到半年功夫,刘黑闼把窦建德原来占领的地盘几乎全部收复。唐武德五年(公元年)刘黑闼攻克相州(今河南安阳)后,称汉东王,建元天造,都于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与唐朝多次交战,先败于秦王李世民之讨,后死于太子李建成之征。

二、太平军北征—悲壮连镇

据《景县志》记载:“年(清咸丰三年)4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为扩大胜利成果,5月8日,天王洪秀全派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精兵两万北伐清王朝。一路所向披靡,5个月里,连克山西平阳、洪洞、河北深州、交河等地。11月,逼近天津。清政府急派僧格林沁和胜保率大军分路拦截堵围。”《东光县志》记载:“清咸丰四年二月(年),北伐军攻取天津失利,回师南返,于阜城受挫,突围后攻占水路要塞连窝镇。清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率十万大军包围连窝镇。北伐军只剩万余人,在此构筑约三十华里的“木城”,欲凭借有利地势坚守待援。僧格林沁多次攻城,死伤惨重。后李开芳率千名骑兵冲出重围,入山东迎接援军,林凤祥坚守待援。清将伊勒东阿、都统达洪阿先后战死。太平军内缺粮草,外无援兵,处境十分困难。七月下旬,清军水淹连窝镇,林凤祥率军突围失败。十月末,清军千骑假扮太平军援军,向连窝镇靠近,林凤祥率队迎接援军。清军以土炮攻之,太平军退入镇内坚守。次年一月,太平军所剩不足两千人,粮草已尽,战马全被吃掉。每天有人饿死,镇内活者吃死者。三月初,数万名清军攻陷连窝镇,北伐军全军覆没,林凤祥中箭被俘。三月十七日,林凤祥在北京遇难”。

据资料记载,年3月11日,在连镇被俘的北伐军总制江玉遵、萧在山、李开兰等三十四人,押解沧州后,遭僧格林沁祭飨阵亡将领兵勇,在红孩口围堤上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连镇被攻陷后太平军几乎被清军杀光殆尽。但在清查尸体的时候,却没有发现林凤祥的踪迹,僧格林沁命令手下全力查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后来在一个废弃的帐篷下,找到一个极为隐蔽的地道口,身受重伤的林凤祥和剩余将领正躲在洞中。林凤祥被俘后立刻被押往北京,最后在菜市口被凌迟处死。行刑时他毫无惧色,“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

三、谭嗣同的拳师—大刀王五

王正谊(—年),故城人,清朝末年京城武侠,因排行老五,人称“王五”。他自幼随父习武,后到沧州拜武术名师李凤岗学艺。年,24岁的王五告别恩师,加入镖局。年,开始自办“顺源”镖局,跻身京师八大镖局之列。后与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相遇相知,并成为莫逆之交,接受和传播革新思想。

年,谭嗣同参与维新变法。王五跟随积极参与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后又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五亲自将谭嗣同的尸体送回老家浏阳安葬。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奋起反抗。王五积极配合,他组织了多名武士,攻下了西什库的法国教堂后,继续攻打东交民巷,久攻不下而后撤回。后慈禧逃往西安,清廷与八国联军议和,王五等人被清兵抓获后,送八国联军司令部审讯。任凭敌人滥用酷刑,百般折磨,夹断了左腿,但他大义凛然,怒斥联军,最后在前门东河沿被德军枪杀,时年56岁。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他,将顺源号镖局旧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家乡衡水人民将他编入志书,并在今天的怡水园勒石立碑,以示纪念。

四、打响全国抗战第一枪的冯治安将军

冯治安(—年),原名治台,字仰之,故城县东辛庄村人,自幼贫苦,少年从军,投身于冯玉祥将军磨下。历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7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年“七七”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冯治安,毅然指挥其37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帷幕。年随国民党去台湾,任“中枢战略顾问”等职。年因脑溢血在台北病逝。

冯治安有一颗炽烈的爱国心,对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狼子野心十分愤慨。年他率部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与日寇多次血战,据说一夜之间用大刀砍杀日寇人。年“七七”事变爆发前,何基沣旅长向冯治安(师长)报告敌情后,冯星夜赶抵驻地布置了应战准备。他下令说:此地为平津咽喉,华北锁钥,至关重要,务必固守,不准日军一兵一卒进入,不准放弃一寸国土。他命令驻宛平的吉星文团长:一旦日寇挑衅就坚决反击,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可采取武力自卫断然处置,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吉星文团在冯治安、何基沣指挥下,打响了神圣的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中共中央对冯治安坚决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通电中说:“我们应该赞扬和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这是党和人民对他抗日爱国热情的肯定。

五、取得台儿庄大捷的国民革命军中将池峰城

池峰城(-),字镇峨,又名凤臣,景县北屯村人。民国9年(年)7月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后,转入国民党中央军,历任第二十六军旅长、第二十七师副师长、第三十一师中将师长、第三十军中将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等职。先后参加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枣宜会战。在台儿庄会战中,率不足万人苦守孤城达20余日之久,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中,年起任第二军军长兼宜巴要塞守备司令,国民党军保定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国民党中将部员,河北省政府代主席,华北“剿总”中将高参,年1月策动军统北平站长徐宗尧起义,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贡献。同年4月1日因“历史遗留问题”受审。年3月16日在北京监狱病逝。

六、抗日英雄节振国

节振国(—年),故城县刘堂村人,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全家逃荒到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父亲早逝,14岁便下井做童工,饱尝生活艰辛,养成刚强、倔强、勇敢的性格,并学到一身过硬武功。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

节振国遵照中共冀热边特委的指示,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不久,他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大队长。

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8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七、彪炳党史的冀南四?二九突围战

年4月29日,日本侵略者最高司令冈村宁次纠集日伪军三万人,向我运河以西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冀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八路军正规部队一道奋起反击,实施突围。一支由我党政军及后勤人员组成的抗日队伍,在霍庄一带同数倍于我的敌寇展开了激烈战斗,但因寡不敌众,名同志壮烈牺牲。

位于大运河畔故城县建国镇霍庄村的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年4月29日冀南党政军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突围战中死难的烈士们修建的,是河北省第一批命名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目前衡水市唯一的省级重点纪念物保护单位。

陵园始建于年,时为山东省武城县政府建。年11月—年4月,由河北省政府、衡水地区行署、故城县政府主持重修。全园占地面积12.15亩,门厅宽3.9米,高3.1米,大门上额雕刻有“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9字(由刘志坚书)。园内安葬着位烈士,建有纪念碑、纪念堂、英雄塑像等。陵园中心矗立着米高的纪念碑,雕刻着冀南抗日斗争领导人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刘志坚的题词。

每年的4月29日这一天,山东省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当时大部隶属武城)的各界人士,都要到这里进行扫墓,纪念“四·二九”这个难忘的日子,这里成了培养人们爱国献身精神的基地。

八、卫运河伏击战

流经故城县境内的卫运河,旧称“运粮河”,为明清时期南北漕运之大动脉,直到民国时,这种情况仍没有多大变化。日军侵华后,日寇经常利用这条黄金水道运送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各种物资,两岸百姓对此无不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年9月,冀南军区七旅十九团得到情报,近日日寇从临清一带征集了近20艘大木船,准备装载大批粮、油、棉等物资向天津启运,再由天津海运至日本和南洋。日期原定于9月16日出发,后改为9月6日,时间提前了十天。十九团领导决定根据群众要求,组织部队、武城县大队和民兵联合进行拦截,决不让敌人把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运出国门。9月5日午夜,十九团一部、武城县大队基干连和民兵按照预先计划好的位置,悄悄地埋伏到草寺村至辛堤村沿河两岸的青纱帐里。翌日下午,敌人的运输船在3艘汽艇及多名伪军的护送下缓缓驶来,船上满载物资吃水都很深,每艘船上有四个鬼子端枪押送,船队排起来约米长。等待敌人全部进入我军的埋伏圈后,指战员一声令下,众枪齐发,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敌人。一切都按原定计划进行,前后收紧布袋口,前堵后截,中间开花,四面包围敌人,关起门来打狗。县大队基干连指导员吴奇珍率领战士一阵猛冲猛打,当场击沉4艘、击伤3艘运输船。日、伪军出乎意外,仓促应战,前拥后挤,乱成一团,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打伤,有的掉进河里,还有的把枪一丢,抱头鼠窜。我军士气高昂,越战越勇,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向敌人猛袭过去,打的敌人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纷纷弃枪投降。运河东岸有50多个鬼子拼命向外突围,刚冲出去不远,就被我军抄近路包围全歼。一小时后,战斗结束。敌人尸横遍野,我军也有8名战士牺牲。沿岸村庄群众都纷纷前来慰问子弟兵,庆贺我军取得伏击战大捷。与此同时,抗日政府组织人员车辆,把截获的物资多拉快运,连夜运往抗日根据地。后来有人编了一首民歌《截粮船》来赞颂我军取得的这场胜利,歌词是:年年有个三月三,运河来了鬼子船。老百姓遭了难,鸡犬都不得安。八路军,十九团,奉命来截日本船。队伍驻在河两岸,驻草寺、驻梁院,辛堤、毛店全驻满。八路军是好汉,一见鬼子红了眼,机关枪、手榴弹,打的鬼子上西天!

九、喋血马庄

在阜城县霞口镇马庄村南,有一个规模不大的烈士陵园。陵园内苍松挺立,花木萦绕,红亭耸峙,功碑巍然。烈士亭的后面,两行二十余座无名烈士墓静静地排列在绿草茵茵的土地上。这些烈士姓字名谁,家住何处,无人知晓。但他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却在南运河畔这片热土上传为佳话。

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八路军某部“敌区队”,为粉碎敌人的“铁壁合围”,已周旋征战了二十多天。极度的困乏和饥饿,已经使这些钢铁战士难以支撑;弹药的匮乏,又使这支神勇之师难以与敌人正面交锋。几度战斗减员,敌区队只剩下不足五十人。他们乘着苍茫的夜色,悄悄转移到马庄附近。

但敌人已得到敌区队的确切情报,调动了包括交河、南皮、东光和崔家庙四个据点的鬼子、伪军共计两千四百多人,疯狂地扑向霞口一带。时间已近黎明,突围势在必行。连长立即命令一排在前,二排掩护,向马庄西南的江江河方向突围。战士们一出芦苇塘就和敌人交上了火。敌人火力很猛,敌区队的几个战士已受伤倒下。连长让一排战士集中投掷所有剩余的手榴弹。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的包围圈被硬撕开一个口子,战士们呼啸着冲了过去,只有二排的一个班还在原地掩护。迫击炮手大个子已负了重伤。他爬着把部队仅有的一门小钢炮挪到芦苇塘边的一口井旁,恋恋不舍地把炮推到井里。然后,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和其他几个战士一齐端起刺刀向敌人扑去,鬼子伪军一个个倒下了,一班的战士们在敌人堆里拼死抗争,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尸横遍地,而他们也为祖国、为人民、为战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

突围而出的敌区队动如猛虎,向江江河方向飞奔。但不幸再次发生,敌人早已在接佛寺大登殿上和黑庙村西大窑顶上架设了三挺重机枪,两处制高点把战士们的退路死死封住。在敌人子弹的尖啸声中,敌区队的战士一个个倒下了。

敌军撤走后的当天夜里,附近的老百姓,乘着夜色,循着战士们撤退的路线,找到一个个战士的遗体,并就近埋葬了。后来,附近县区的烈士家属把部分烈士迁回家乡,最后有二十余名无名烈士的遗体,被移葬到马庄烈士陵园,在这些烈士之中,最年轻的一位才十八岁。

据悉,马庄烈士陵园已于年11月整体搬迁到阜城县马本斋烈士陵园之内。

十、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

王任重(—年),景县王瞳镇王七庄人,14岁投身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中共津南工委宣传委员、冀南五区地委书记、冀南区行署主任、冀南区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年随大军南下,历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政协主席、中南局第一书记。文革中含冤入狱。年平反后,历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陕北建设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毛泽东主席曾高兴地称赞王任重同志是“华北第一才子”。其传记载人《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

王任重还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他一生简朴,清正廉洁,下去视察工作,坚持吃饱可口就行,从不浪费。年3月,他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中,还惦记着工作,不断问大夫: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能不能参加政协会议?16日凌晨,病情恶化,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76岁。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给予中肯、客观的评价:“任重同志一身正气,不谄上而慢下,不见利忘义,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徼名。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正直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十一、把一切献给党的刘建章

刘建章(—8年),景县大刘庄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延边地区领导人民开展抗日爱国斗争,先后任东满特委(区委)委员、书记,延(吉)和(龙)中心县委委员,珲春县县委书记。后回家乡景县创建了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景县县委书记。在抗日战争中,他浴血奋战在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年任铁道部副部长,年后任铁道部代部长、部长。

年,他退居二线,年,辞去铁道部顾问职务。作为特邀代表,他出席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而且是“十七大”代表中年龄最高(98岁)、党龄最长(81年)的一位。年10月1日,他应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5年9月3月,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他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6年9月,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8年2月1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99岁。生前曾嘱:“去世后不发讣告,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不受画圈、挽联……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不留骨灰……”。

十二、煤矿安全生产旗帜施玉海

施玉海(—年),阜城县码头镇邓庄村人,解放初期在辽源矿务局富国三坑任“八一”采煤场组长,是全国煤炭系统安全生产运动的发起人和安全生产旗帜。创立和以他命名的采煤组,先后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工会、东北煤矿管理局、辽东省政府等省以上奖励15次。曾荣获辽东省劳动模范、东北地区和全国煤矿特等劳动模范。年光荣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建国后首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被特邀参加国庆盛典,列席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11月又被选为中国矿工代表,出席了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矿工节第二届代表大会。

十三、全国战斗英雄潘玉禄

潘玉禄(—),阜城县霞口镇东潘庄人,出身于贫民家庭。“七七”事变后,去辽宁阜新煤矿挖煤维持生活。那时,阜新煤矿是中日合作开办的,对工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潘玉禄因不满日本人的虐待剥削,便组织发动工人罢工,被日本人关进华工监狱。民国31年()越狱,参加了南满抗日联军。民国34年()在东北野战军任排长。民国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被任命为连长。民国38年()3月,随大军南下时曾驻霞口,离家只有2里路,也没回家探望。

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师团1营参谋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大功1次,特等功1次。朝鲜人民军金日成元帅颁发给他大功勋章和立功证。同年7月,被评为战斗英雄。9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回国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年3月,潘玉禄牺牲在朝鲜三八线江原道声九里瓦代高地。荀慧生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亲笔题写了“阜东人杰,卫国英魂”的挽词。

十四、舍己救人的革命烈士王金兰

王金兰(—),故城县曹口村人,生前系故城县建国公社曹口村生产队长,为人处世,忠厚诚朴,严谨认真,深受社员敬重。年11月22日下午,王金兰驾驶一辆马车运送白菜行至村东运河大堤处时,突然马惊狂奔,顺着大路直冲而去,前方一伙幼童正在玩耍,眼看马车疾驰而来,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值此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死死勒住马缰绳,抱紧车辕,并大声呼喊“赶快闪开”,最终马缰拽断,马车从他身上轧过,英勇献身,幼童得救。事后,王金兰舍己救人的光荣事迹被曹口村大队上报公社及县里,经故城县委批准,召开万人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向王金兰同志学习。年2月6日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并授予“模范生产队长”荣誉称号。同年,省政府拨款一万元在王金兰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纪念亭,并于烈士牺牲周年之际如期竣工。纪念亭为四角重檐十二柱式传统建筑,灰顶红柱,翘角飞檐,庄严肃穆,十分壮观。亭子中央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碑,石碑正面以仿宋体刻有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的一句话“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背面以隶书刻有王金兰烈士的生平事迹,石碑四周皆雕刻花草纹饰,精美而不失庄重。纪念亭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如今该纪念亭四周皆为民居,亭子彩绘脱落,长满杂草,亭内堆满柴草,汉白玉石碑亦残损大半,惟有王金兰烈士的光荣事迹仍在人们中间传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ly/4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