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衡水运河文化2丰厚众多的运河遗存
大运河历史久远,文物资源众多。年5月大运河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北段,云集了古码头驿站、古炮台、古碑刻、古建筑及古遗址等各类遗存处,且与运河有直接关系的文化遗存处,与运河有间接关系的文化遗存34处,分布在运河两岸的其他文化遗存处。其中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险工两处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的第四项世界文化遗产。仅衡水段域内,现留存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和其他相关遗存共有7处。另外,还有一大批诸如故城庆林寺塔、景县舍利塔、封氏墓群、高氏墓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沿河林立众多的遗址、革命历史文物、出土重点文物等。这些丰富的运河遗存构成了衡水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一、重要运河文化遗存
大运河衡水段7处现留存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存和其他相关遗存分别是:河道2处,卫运河河道和南运河河道;故城县2处,十二里庄大教堂和郑口挑水坝;景县2处,华家口夯土险工和安陵桥遗址;阜城县1处,戈家坟引水闸。它们是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存,是衡水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卫运河河道和南运河河道
大运河衡水段位于卫运河和南运河交汇段,其河道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保持了原始风貌,因为当地县城没有在运河附近发展,基本没有改造;二是弯道最多,明显的大弯竟有八十多个。这些弯道减缓了水流,保护了航船的平稳,减少了堤坝的受力。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常决溢等问题,古人在开挖南运河时设计了众多弯道,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堤坝,有效地减缓了水流速度,既能满足河道的行洪需要,又能提高通航质量,更好地体现出大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特点。如南运河景县段的河道,是隋代以来经人工开挖而成,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
堤防是要防洪工程,可以有效地抵挡风浪及抵御河道外洪水的侵入。为巩固堤防,明清统治者在安排专职人员护堤的基础上,规定运河堤坝只准栽种柳树,以便应急时砍下树枝绑扎成捆用以堵塞决口。为了保证河水的深度,政府每隔两年就要在冬季组织民夫“挖浅”,泥土就近摊埋在堤防之上,保证堤防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如卫运河故城段的堤防,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运河古韵和原生态特色。堤防走向依河就势,曲曲弯弯,堤防植被草木繁茂,古树交荫。前人在与水患不断抗争中,秉承天人合一,以工匠之心、中国智慧发明创造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水利技术和理念,如顺势治水、精细施工、精益求精……都蕴含着多方面的科技含量,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才能。
(二)华家口夯土险工与郑口挑水坝
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南运河左岸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南,始建于清宣统三年(年),为大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险工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夯土险工现遗存长度米。年8月,国家投资对该险工段进行了全面保护加固维修,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险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郑口挑水坝位于卫运河左岸故城县郑口镇郑口大桥西侧,该处挑水坝共有6个坝体,俗称龙尾埽,亦称险工重力挑水坝。其坝体由黄土、白灰、糯米汤搅拌夯实,外层砌筑两层青砖,青砖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挑水坝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挑水坝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形状各异,选址和造型不是随意而为,都是根据水势流速情况,能够起到最佳减缓水速效果所筑。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些劳动人民在治河防洪的伟大创举,令人叹为观止,综合整治,兴利除弊,它承载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更成为了人们抹不去的运河印记。
(三)十二里庄天主教堂
位于卫运河左岸故城县西半屯镇十二里庄村。因该村距大运河(武城县城)十二里而得名。它是中国北方的一座著名天主教堂,在历史上,此地曾属于山东省武城县,它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天主教堂。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横连五大水系,形成古代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运输大动脉。大规模的漕运、跨流域商贸经济带的形成,吸引着外来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与沿河居民杂居共处,不同的传统理念、价值形态、文化习俗相互交流,运河文化海纳百川、开放融合,共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十二里庄天主教堂曾为八路军医院。民国三十四年(年)七月,晋冀鲁豫边区冀南行署六专署创办的“冀南简易师范”进驻教堂,更名为“冀南运河中学”。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学校,曾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将领和优秀干部,被誉为华北“小黄埔”。建国后,校名数次更名变为十二里庄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安陵桥遗址与戈家坟引水闸
安陵桥遗址位于南运河左岸景县安陵镇东,东西横跨南运河,原为青砖桥台,木质桥体。现木质桥体无存,仅存桥台遗址。该桥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期,到六十年代该桥因年久失修坍塌。现遗址南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年11月拆除旧桥开始改造新建。
戈家坟引水闸位于南运河左岸阜城县码头镇戈家坟村北,始建于年,年对该闸进行了扩建,为横贯全县的清运干渠引水。该闸为阜城县第一座县级可用水闸。
新中国成立后,为有效控制运河洪水宣泄,发挥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方便两岸交通运输,国家先后投资,逐步兴建了一些水利枢纽工程和不同标准等级的公路及桥梁。但一些昔日的“兴水之利”工程设施,多半因河水枯竭而停用,并逐渐废弃,成为了大运河上的风物遗存,见证和叙说着大运河发展历史的沧桑。
二、流域重点(国省)文物遗址
大运河衡水段流域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既有慷慨悲歌的燕赵之风,也兼具崇儒重道的齐鲁之气。世家大族名垂青史,衣冠望族睥睨天下,明贤俊彦层出不穷;古寺佛塔傲立苍穹,土阜古墓雄浑厚重,民俗风物各具特色。特别是久负盛名、规模宏伟的景州塔,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隆兴寺大铜菩萨,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绵延十数里的高氏墓群和封氏墓群,南北呼应,铭记着两大望族的历史荣耀。文以河生辉,河以文益秀。这些文物遗存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衡水辉煌历史的佐证。
(一)故城庆林寺塔
位于故城县饶阳店镇饶阳店村西,距卫运河约12.7公里,又称饶阳店塔,为北宋初期所建。塔下原有一座庆林寺,现已无存,只余此塔。古塔矗立于邢德省道南侧,交通极为方便。曾于、、、、年分别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如今的古塔更显俊秀飘逸、神采飞扬。年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景州塔
位于南运河西岸约10公里的景县县城原“开福寺”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俗称“景州塔”。它是全国建成年代较早、保存完好、规模宏伟、现存较高的内旋式砖石塔。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封氏墓群
又名封家坟,原有18座墓,俗称“十八乱冢”,位于景县城东南15里处的南运河西岸高地上,现保存有封土的尚有15座,最大者高约7米,墓群占地面积余亩。曾挖开4座古墓,取出许多随葬品(文物)。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高氏墓群
位于景县城南约15公里的王瞳镇、杜桥镇一带,墓群从东北往西南长约10余里,总面积约37万平方米,当地群众称之为“高氏祖坟”或“皇姑陵”,是北魏至唐代的渤海高氏族墓。从前有墓近百座,现存有封土墓16座,其中最大的封土高约30米。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周亚夫墓
位于景县县城西侧,底周长米、高约16米,占地面积7亩。周亚夫墓一直保存完好。年重新立了标志牌。年,景县为墓地增建了围墙雕塑了石像,起名“亚夫陵园”。年7月9日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流域主要文物遗址
千年沧桑,文脉悠悠。大运河衡水段漕运的兴盛,促进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深厚的文脉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著名风物,虽然这些曾经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或毁于水火,或颓于战争,但那曾经的细细雕凿、深深镌刻,却已然都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永远不会抹去,如今这些历史遗存,不仅展示了衡水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同时也折射出衡水民俗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脉络,为了解、研究、探索衡水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了直接资料和证据。
(一)郑口山西会馆
位于故城县郑口镇正大街西端路北(今县公安局、供销旅馆附近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乾隆十二年,为了叙乡谊,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财,使在外同乡有“崇德报功,讲信修睦”之地,山西商人张迎吉出资并倡议,购得二十余亩,“缔造三载,兹楼殿堂庑即次就理”,成为同乡聚会、娱乐、交流经济信息之场所。后经多次修葺和增建,山西会馆“规模宏敞,庙貌焕然”。该会馆已于解放初期被拆除。
(二)故城甘陵书院
位于卫运河畔故城县故城镇内,是一座珍贵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甘陵书社,之后屡有修葺扩建以使之“恢宏合宜”。自明初至清未,甘陵书院一直是方圆几百里学术文化交流研讨的盛地,其影响远超本县。文人墨客、学者政客多会于此,研讨学问,教授弟子,议论国事,且人才辈出。清末以后,新学兴起,旧学颓废,甘陵书院日渐残破。现址仅有一处五间正堂,为故城镇中心小学的一部分。
(三)留智庙庙会
留智庙,位于南运河畔西岸一古村,今属河北省景县。明洪武九年设立德州卫时,留智庙为德州卫“正卫中左所四屯”,属山东省德州。清光绪二十八年,德州卫撤销,留智庙划归景县。明清时代直至中华民国前后几百年内,因庙会而名声鹊起。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里这样描述庙会的盛况:“商贾云集,百货俱陈,以席结棚,列分街道,居然闹市。”如今庙会依然每年举办,但碧霞元君祠古庙早已已不复存在。
(四)安陵禅院遗址
位于南运河畔景县安陵镇古街的东北一隅。安陵禅院的山门,建在大运河古堤上,门前有两块石碑,碑后是两株遒劲的古槐,树干中空,里面可容人。相传禅院初建于明代,仅从这两株古槐可以判断出禅院所经历年代的久远。据清乾隆年间《景州志》记载:安陵禅院“在安陵镇,旧庙被水漂没。清康熙五十年,住持僧觉悟、觉忆募捐重建,基地16亩余”。到了近代,禅院毁于日寇侵略战火中。
(五)连镇太平军战斗遗址
位于紧靠南运河西岸的景县连镇乡小历庄、后三里、小马庄一带。20世纪70年代,这里曾遗存高6.5米、宽10米,绵延起伏10余公里的太平军防御工事。因村民平整土地,致使遗存大多消失。当时,村民在此处还发现了大量砖、瓦、灰坑等遗物。市文物部门曾在这一带征集到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时遗存的铁质炮弹三枚。现存遗址位于小马庄村西偏北米处。遗址长米,宽10米,高0.5米。
(六)码头沉船遗址
位于南运河畔阜城县码头镇码头村东20米处,大桥北侧运河河底。占地面积平方米,文化层深度为米,原为运河货运码头。码头遗址内遗物较为丰富,暴露遗物有元、明、清时代的黑瓷碗、白瓷碗以及青花瓷碗片;其中有褐釉罐、瓶残片、黑褐釉足底心有乳突圈足碗、白瓷宽涩圈底碗、青花瓷碗以及黑褐釉瓷瓶残片等。据阜城县志载:“运河开通后,为历朝贯通南北唯一水路。据传,境内码头段险情较多,过往船只经过此处都要投下一些物品以求平安,故河床地下埋藏文物较丰。
(七)建国卫运河沉船遗址
位于故城县建国村东卫运河武城大桥正南米处的河道内,遗址面积约平米,深约3米,距运河左岸约80米。该遗址以运河主航道为界,东属山东武城县,西归河北故城县。年河水干枯,先后暴露瓷片、陶片和腐朽的船身。年5月,附近沿河的一些村民集体在此挖掘,挖出了腐败的木船船身、瓷碗、陶制香炉、琉璃制品、古币和金银手饰等物品,计有数百件之多。时至今日,每逢运河枯水季节,仍有不少好奇者前去探宝。
(八)故城县头屯村皇窑遗址
位于故城县故城镇头屯村南卫运河圈内,是明清时期当朝最高统治者为修建都城北京而设立的皇家窑厂,俗称“七十二皇窑”。因此地濒临运河主航道,便利的水运条件和土地资源为设立皇窑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为北京城的修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础供给。据调查,当时此地砖窑林立、窑火蔽日。后来,随着故城黏土资源的减少,皇窑逐渐南迁至邯郸的馆陶县。
(九)子游弦歌台遗址
位于卫运河西岸故城县建国镇关庙村,也称子游祠或丹阳公祠堂遗址。村内有一高台原为“子游祠”,史家称之为“弦歌台榭”。如今祠堂旧址仍遗存有“德政碑”,德政碑三个大字还很清晰,其他碑石均被散落在祠前空地,还有几块碑石被嵌在祠前台子上。元代大学士王鄂亲自撰写《丹阳公祠记》碑文,现存于山东省武城县文化馆。风蚀斑驳的石碑高2米,宽0.97米,厚0.27米,为元代文物。“弦歌台榭”曾为武城县历史上“八景”之一。《论语》中记载子游为武城宰时政绩斐然。该遗址是研究早期儒学在衡水传播、发展的重要实物证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w/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