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衡水民俗第八期拾粪图

第八期:拾粪。刘现辉 画 邵宝明 文 王建英 策划第八期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可见粪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有粪必拾是农民祖辈相沿的传承,农业合作化之前,每个农户家中都有粪筐和粪叉,尤其是冬闲时,大清早在官道和村边都可见背着筐拾粪的人。

  老百姓管大道叫官道,就是通往县城和大镇店的干道,在这种道上主要捡拾过往车辆的牛驴骡马留下的粪便,统称叫大牲口粪。在村边背筐转悠的是捡拾散养猪狗的粪便。不仅如此,就是在农忙季节,人们下地不论耕耩锄刨,在来回的路上也肩不离筐,据老人们说:这叫一功二用,一是见粪可拾;二是护脑袋,尤其是夏季,若在远离村庄的地里干活遇到天气突变,下冰雹时把筐头倒扣在头上蹲下,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安全。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当时被称作《农业八字宪法》。其中肥仅次于土排在了第二位,为响应党的号召,领导带头,下乡时自行车上都带着粪筐,县长也不例外,路上拾了粪,进哪村就倒在哪村的粪堆上,这在今天虽不可思议,但确是事实。到了六十年代,随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结构调整,每个生产队都建了大造肥坑并开始了常年的积肥造肥活动。从背筐拾粪、积肥、造肥到如今的复合肥、微肥,不论个人种地还是农业合作化或今天的集约承包经营,只是形式上的变化,种田人对粪肥的认知和重视依然如故。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w/5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