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区干马村杂谈
桃城区红旗大街上有座干马桥,名字源于桥边的干马村。干马村的“干”字应读音gān,平声。明清时期,干马村一带这里是有几个自然村组成,滏阳河从村西、村北绕过,河南岸连接大洼(千顷洼),拥有宽阔的大草甸,是建设养马场的优选之地。村里居民多以康、郭、王、彭、杨、郑等几大姓氏为主。村东老盐河在历史上曾经出产过小盐,且河畔上古墓连连。
据《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介绍,“干”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变而来。《说文》提到“干”字,犯也。《尔雅·释言》“干”字,求也,又盾也。《皇极内篇》说“十为干,十二为支”,为天干地支者。又据《天工开物》一书:凡“干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之。衡水县城周边有几处养马的处所叫做“厂”。它们是干马厂、在城厂、小侯厂、苏扎厂、五花厂、高村厂、侯店厂,一共七处,养育达千余匹。“厂”因古代养马而得名,养马又分种儿马、骡马、本色马之分。“干马”盖为军队养的马群,供军马之用。“干马”的“干”实为“干戈”的“干”。
衡水老县城周边村镇,在历史上留存有几处大军营囤马、圈养马匹处所的遗迹,如东团马、西团马、邢团马、张团马、杜团马、张里马、李里马、郑里马、王里马、刘里马等。
上图清康熙县志里说干马村是出蔬菜、出盐、养马的地方。
从人类有了战争开始,就有马的身影。历史上的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国家战备物资主力。马政,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马政为国家重务,马政即成为政府行政的重要内容,养马即成为百姓的重要义务。此项义务从明初开始。明代指派民间养马有养马户,马户不仅要保证马的健壮,而且完成孳息之额,否则要如数赔偿。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衡水县城就设有两座马神庙。马神庙由来久矣,修建马神庙就是为祈求良马繁衍、战马健壮。又相传马神庙兴旺于明初的原因是为了纪念朱元璋之妻马皇后,俗称马政娘娘的道教场所。
经过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明初时中原人口稀少,百废待兴,而表里山河的山西却十分安定,因此明朝政府于洪武年间实施了山西人口大迁移的政策。
洪洞县的大槐树由于距离适中方便集结,成为山西移民的聚集地。“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传说迁徙中,官兵移民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小脚趾甲两瓣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这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一种说法。“问我故乡在何处,陕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一首民谣,在河北等地仍在代代流传。
从医学上讲,小脚趾趾甲分瓣叫趾甲形状学改变,又叫做瓣状甲,是脚趾畸形的一种极度轻微表现。但年,曾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职的边建超副教授,结合洪洞县的传说,做了瓣状甲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瓣状甲确实和传说中的大槐树下的移民有关。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我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在这次大迁徙,还有一个常用词的来历。大迁徙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同义语。
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今山西运城临汾两地)、太原府、潞州府(今山西长治)、泽州府(今山西晋城)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干马村人乃至衡水人、河北人的祖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山西的长治和晋城。
上图是从民国十九年(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出版的《顺直地形图》中截取的,图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干马村的五个自然村的轮廓。年,侵华日军在衡水县城组建“伪衡水县政府”,在绘制地图时,将干马村标注成“千”马村。
上图是民国二十三年(年)衡水县地图(部分),图中未写干马村,只标出郭家村、康家村、彭家村、郑家村。至今有很多老人一听说你是干马村人,还会问你是郭个团儿的,是康个团儿的还是郑个团儿的。
据史料统计,年,干马村全村耕地亩,户,人口人,全村饲养马屁29头。年饲养马匹34头(想当年武家庄村饲养马匹42头,这是衡水全县养马最多的两个村庄)。
年全村户人,机井6眼,大牲畜23头。
年,全村户人。
干马村现如今分为六个小队,经过历年来的不断发展,干马村附近已高楼林立,干马桥南红旗大街西的搬迁、滏阳河畔的治理改造、自身原因的迁出,加上年南外环的扩建拆迁,已经使得很多干马村人搬到了其它地方居住。随着城市的变迁,或许有一天整个干马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盼那时物非人是。
本文实为“拿来主义”,拼凑而成,有些内容并未反复考证,不妥之处,望君一笑而过。同时本文引用了很多康占营老先生汇总的资料,在此对康老表示忠心感谢。
谨以此文,作以杂谈。
本文写者:干马村民郑建学
如果您有好的稿件,欢迎给本平台投稿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w/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