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瓷的起源记越窑青瓷
中国青瓷的起源
——记越窑青瓷
马良中国青瓷的起源是自绿釉陶器使釉和胎质的逐渐提高开始。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成熟;到了唐代时,青釉瓷器南以越州、北以鼎州居首。青瓷从花色品种到造型装饰,已经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宋代的青瓷已达到中国青瓷的顶峰,空前绝后、无与伦比。东漢越窑青瓷摆件,足根上雕雙龍、鰲身两则堆雕福在眼前、鰲背堆塑马上封侯,此为海内外古越窑青瓷孤品。
原始社会,人们以地火烧烤用餐,慢慢发现烧地火的坑道泥土,经长期烧烤后,产生板结,形成坚硬的凝固体;于是便将泥土捏塑成日用器物,将坑道扩大,留窑床、火道、火口、出烟口,一次次的烧制试验,就产生了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工匠们在造型上加以彩绘纹饰,久而久之陶制品便从粗糙到精细。从使用到审美,得到了美化提高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彩陶文化在五千年前就已经迅速发展,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马家窑文化彩陶,四耳折沿、内外彩绘水波游魚紋盆,应为彩陶器之精品。从夏、商到西周陶器制作对土质的要求越来越细,从初期简单的绳纹到精美的彩绘纹饰,胎质由单一的白陶到灰陶、红陶、黑陶,纹饰由单一的黑色发展到战国时代的白、红、褐、黑多种色彩并用。彩陶外观十分的精美,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段辉煌时代。六朝越窑青瓷、堆塑谷倉罐随着陶器的发展,胎土的提炼精益求精,耐火程度得到了提高。战国前后陶器出现了使用釉色。秦、汉时期釉层由稀薄变得浑厚。由于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力的强盛和进步,陶器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汉以前的彩陶被精美富丽的绿色玻璃釉陶器所取代。西汉时期,陶器使用釉从绿釉到黄、褐、赭、酱各种釉色,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深浅不一的绿色为主,使釉装饰极其成熟,花样造型也十分繁多,在陶器的发展史上又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唐越官窑翠青釉执壶、壶身两则暗刻花、雲龍雲鳳纹、壶盖四週雕刻蕉葉纹、上肩暗刻游絲雲朵纹,屬越密色瓷中之珍品。
陶器发展到了三国时代,陶胎土质的瓷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青釉陶器的生产中渐渐出现半瓷半陶质底较粗的陶瓷。魏、晋时期,瓷器生产在九州大地已普遍形成;到唐王朝时代的陶瓷工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飞速跳跃。从长江流域到黄河两岸,窑口林立。从前朝的青釉为基调的时代跨入丰富多彩的时代。延续千载的青瓷,增添了白釉、酱色釉、黄釉、兰釉、三彩、花釉、黑釉、褐釉等釉色陶瓷;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青瓷上的堆塑陶瓷装饰,堆塑、堆花、刻花、划花,是极其优美的,更是别具风格。唐越窑秘色茶盏、托,翠青釉、盏、托内外、仿金銀器暗刻花,为稀有珍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时代,由于政治上开明和稳定,宗教、文化、经济、工农业生产、商业、对外通商贸易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高速发展,这也是中国文化史和工艺美术史上的灿烂时代。陶瓷,这颗中华五千年文化凝成的璀璨明珠,诸如南、北两地各个窑场,如同红杏闹春,竞相斗艳。驰名唐、五代、北宋三朝的浙江余姚县古越州越窑(官窑),已经发现的窑址达一百三十多处,这上林湖地区只能算一处。还有陕西的鼎州窑,在黑水河两岸的十里窑场,一到晚上篝火连天,景观十分壮丽。居第三者浙江金华地区。婺州窑也是青瓷的主要产地。当时规模巨大的湖南岳州窑也是以青瓷为主,品种繁多。安徽寿州窑,江西丰成县赣江西岸唐时窑群遍布,根据近十年所见实物来看,这里从东汉至唐一直烧造青瓷,品种相当齐全。当时浙江龙泉窑规模更是巨大,从西汉至南宋和越窑同时都是外销的主要窑场,外贸交易直达亚洲、欧洲、非洲,驰名四海。上述主要窑场、产地,均为当时青瓷生产的窑场,其所造瓷器在当时很具有代表性。唐鼎州窑翠青釉、火石红平底、四靣刻纏枝菊花、上面刻纏枝菊葉雙喜鵲纹蝴蝶形枕。
名传千载的所谓“秘色瓷”是由于越窑是官窑,当时只能对内烧造贡瓷,其所产青瓷自唐、五代、北宋一直受到皇室宫廷垄断,庶民百姓在当时是根本见不到的,只能听耳闻传说,故而称之为“秘色瓷”。决不是一些人杜撰的,什么“秘色瓷”名的来由是当时的外国人见到中国青瓷,因色釉的神秘,所以把中国青瓷称为“秘色瓷”,这种说法完全是凭空想象。其实中国瓷从唐以前直至清乾隆时期,一直在大量外销,尤其是唐代扩大开放对外销售,规模更是惊人。仅当时的越窑青瓷外销,通欧亚贸易的便不计其数。根据半个世纪以来在东南沿海的沉船和海外的发现,当时的越窑青瓷一直在做着对外贸易的生意,而且是大量的整装车拉船载。椐史料记载江西南部到南粤道上、沿途裝卸转運的挑夫就多達两三萬人。仅从一九七四年宁波余姚江唐时的出海口发现的一艘沉船发现越窑瓷器就多达几百件。可想而知,当时越窑青瓷的外销量有多大,还不要说沙漠之舟驮载的。所以事实证明,越瓷对内是三朝宫廷的官窑贡品,对外是畅销的,老外司空见惯,百姓只能耳闻,故称其为“秘色瓷”,便不怎么奇怪了。唐代·翠青釉堆花高足钵上部莲花瓣纹,花瓣上再堆小花装饰,高足体态,台阶式向上隆起,内外和底部使釉,足圈底无釉,浅灰色胎,甚是精美,此件器物为唐越窑秘色器中罕见的珍品。曾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北宋汝官窑窑址挖掘后,在下层碎瓷残器中就有一件与此非常类似的残件。
另外,关于“秘色瓷”的称谓,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史料中也可以找到依据。早在唐时陆龟蒙写的《秘色青瓷》诗,就证明在唐时对越窑器已经称谓为“秘色瓷”,因越窑被统治者皇室垄断,庶民不得用之。到了五代吴越国钱元璀割据时,命越窑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宋代诗人陆放翁见到耀州窑器说:“耀州出青瓷,色调类之越窑,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在扶凤法门寺地宫出土唐朝懿宗、僖宗皇帝贡献给十四件精美的越窑青瓷,还有嵌镙钿器两件,在书写供品帐上书出“秘色瓷”的名称,其中一件瓷壶的釉面有整片开裂细致。从以上唐、五代、宋都有对越窑器称之“秘色瓷”的命名,足见越窑器当时对普通百姓是绝对封闭的。唐代·青釉宝相花卷草纹三足折沿盘莲蓬莲瓣式,盘心浮起,中间两道弦线将两道不同风格的卷草纹内外分开,折沿极其规整,通体满釉,晶莹细腻,无开片,支钉烧,胎呈浅灰,刻划线条行云流水,甚是精练,此器为越窑瓷中精品。
越窑器的瓷釉,余随笔强调,在很多书籍刊物提到越窑青釉都是一概而论:“越窑瓷釉不开片”,或是“无纹片”,这种论断,是片面性的,也或许是见的越窑器实物较少,一叶障目之故。“秘色瓷”釉只要深入研究,见得多了就会发现在一、二十件之中偶而就有一件釉上有细微的纹片,所以,看东西绝不能偏颇,也不能人云亦云。五代鼎州窑,翠绿釉花卉纹刻花瓜棱形执壶、上至下通体七道工,十分精美的五代鼎州窑珍品。
越窑青瓷,在唐王朝时期的上流社会,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雅士也只能见到和把玩几件小的器皿、茶盏而已。如陆羽《茶经》一文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诗人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诗中写道:青釉·十二楞三足洗釉质晶莹细腻,如玉、类冰,器底部使釉,足圈底无釉,胎呈浅灰色,釉面无开片,是越窑中少见的珍品。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供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滇。”山中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从越窑的“捩翠融青”的釉色之外,描绘造型的优美和精巧。皮曰休的:“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等诗中对越窑瓷釉色和品质的赞美,知其那时的身价。当时的诗人孟郊、徐夤、陆龟蒙、韩渥、皮曰休都有对越窑青瓷的赞美诗句。不难看出当时的越窑青瓷制作的完美。代表了唐、五代至宋以来的最高工艺水平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这也是越窑之所以列为诸窑之冠的实质原因所在。北宋·越窑六瓣花口碗釉色光泽细腻,翠青色,碗内底心划花,十分刚健,外部阴角勾划花叶,无开片,通体满釉,支钉烧,胎薄如纸,造型精巧,胎呈浅灰色。
越窑青瓷的工艺从胎体到釉色以及刻花、划花的纹饰都十分精湛,造型美中含秀,胎体轻薄,以翠绿、湖绿为基本色调,有的偏黄,有的偏灰,有米黄,也有绿褐色釉;印、刻、划工艺手法并用,技艺精巧,遒劲简练,刀法犀利,流畅。与唐至宋装饰技法和当时的金银器皿工艺同步。传说:“越窑器的刻花装饰,是仿唐金银器的纹饰。”还不如说是金银器当时在仿越窑瓷的花纹工艺。其实质原因在于越瓷产品在早,后有金银器皿,纹饰风格应是相互借鉴的,亦是相互比美的。这也说明了越窑当时的各种瓷器形体无不精工,工艺技巧非凡。在中国陶瓷的发展过程中,越窑自然当居青瓷之首。北宋·莲瓣纹镂空翠青釉盖盒釉色细润莹澈,盒盖镂空卷叶纹饰,盒壁部莲瓣抱合堆起,上下沿口各有四道弦线,支钉烧,浅灰胎,为越窑器。中国陶瓷,自陶器产生以后,首推青瓷。青瓷以越窑“秘色瓷”当居首位。上述只能作以简略概括性的介绍。大宋官窑青瓷、汴京官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宋汝官窑青瓷及哥、弟窑青瓷。(待续)马良先生
文玩鉴定专家
马良,阿文名,穆罕黙德,达乌德,字载道,行空,人送雅号,画侠,斋号,凌風堂,天地庐,年生,回族,西安市人。陕西省长安国画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七、八届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暨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首席顾问,等职。
曾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书画大师金奖”、“建国六十周年共和国建设功勋人物”,“中国文化复兴杰出代表人物”、“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十大功勋人物”、“文化艺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时代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大师特别金奖”等荣誉。
先后应邀在台北举办《马良山水画展》,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画侠马良中国山水画展》,在陕西美术馆举办《画侠马良中国山水画展》,在北京中国美術馆主办:《马良中国山水画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中国马良山水画展》。
“画侠”马良与石鲁——回忆年在兰州的全国美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w/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