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曾一度干涸现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无论是高原山地还是平原低地,无论是东部湿润区还是西北干旱区,都有天然湖泊分布,就连极度干旱终年少雨的沙漠腹地,也不乏湖泊存在。湖泊富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有多种功能,比如调节河川径流、减轻洪涝灾害。但随着岁月变迁,我国的湖泊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白洋淀就是其中之一,湖面的萎缩、围垦与网围养殖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无不影响着区域的发展。
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淀
白洋淀,属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的天然湖泊,是河北保定与沧州交界的个相互联通的大小淀泊的总称,也是华北平原上为数不多且最大的湖淀。总面积平方公里,淀区四周以堤为界,东至清河口,南至千里堤,西至四门堤,北至安新北堤,淀周堤长公里,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淀底高程一般在5.5-5.6米之间,平均年份蓄水量13.2亿立方米,素有“华北明珠”的美誉。
白洋淀形成于第三纪晚期,是华北平原北部古盆地的一部分,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渤海凹陷(新华夏沉陷带)的一部分。后来由于黄河和海河水系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成长发育,华北平原逐渐出露水面,冲积扇和三角洲上的坡流与分流,彼此汇合于冲积扇或三角洲的边缘地带,使洪水漫衍的低洼处储水成为湖洼,于是便形成了最初的白洋淀。
白洋淀处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之上的白洋淀,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九条较大的河流入湖,然后通过湖东北的泄洪闸及溢流堰经赵王新河,汇入大清河,最终通过海河入海。由于地势低洼,整个白洋淀内沟渠纵横,使得其中的大小湖淀多达上百个,形成了复杂的地形,茂密的芦苇丛中,鱼虾颇多。
由于海拔较低,使得白洋淀的的面积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历史上多次时缩时扩,年代初白洋淀总面积还有.6平方公里,但到了年代曾经一度干涸,后来随着年大雨和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人工调水,白洋淀才恢复到年的平方公里湖面。
河南省濮阳县阳邵乡南留固村附近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穿卫河倒虹吸工程。不过白洋淀形成于河流冲积扇交汇的边缘洼地,所以最大水深只有6米,平均水深才3.6米,容积10.38亿立方米。但即便如此,作为华北平原上为数不多的湖泊,白洋淀还是成了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承担着潴龙河、孝义河、唐河、清水河、瀑河、府河、萍河、漕河、白沟引河等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起着保护天津和周边市县安全的作用。
从白洋淀的萎缩看河北缺水困境
但在这次京津冀海河流域受杜苏芮的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降下亿立方米雨水进而引发大面积洪涝之前,包括白洋淀在内的全河北河流都面临着缺水的问题。那些标注在地图上河道纵横的河流,当你真正开车路过时便会发现,它们真的只是存在在地图上,大部分的河流早已干涸,名存实亡。
据水利部相关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北境内北95%以上的平原河道干涸,90%的湿地消失,最大的两个湖泊--白洋淀和衡水湖都是靠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从河南濮阳引黄河水补给才维持一定的水面。所以这些干涸的河道逐渐成了附近村民开垦的荒地,种上了庄稼,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洪水流入河道淹没庄稼的场景。
山西盂县滹沱河上游,横跨在河流上的小水电站将河流切割成段。石家庄附近的滹沱河中游,河流断流多年,挖沙形成一个一个沙坑,雨后便是这种辽阔的“沙山湖泊”。比如滹沱河。这条发源于山西繁峙县泰戏山下的河流,向东流至河北献县与滏阳河汇合后成为子牙河。它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主要水源地,在石家庄西北城郊有座太平河景观公园——太平河即滹沱河的城区段——其间河水盈盈,三五个人站在河岸钓鱼,小鱼咬上钩,无需等太久。但一出城,顺流而下,河道就逐渐变窄,地上河、半地上河的出现宣示泥沙淤积的厚度,再往下游走,滹沱河就出现了断流现象,河道里甚至种上了庄稼,盖起了村舍。
滹沱河下游的石家庄深泽县耿庄村,日化污水直排滹沱河。图引重庆两江志愿服务中心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w/1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