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董子学院以强大阵容参加苇杭书院年
以“仁”为中心议题的戊戌年年终会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余名儒门同道及国学践行者共聚一堂,围绕“仁”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苇杭书院原山长杨汝清先生进行了追思和悼念。董子学院卫立冬教授、耿春红教授、孙素华教授、李占稳教授、代春敏老师、张铭老师、王章峰老师以及白立强博士等专兼职教师受邀参加。
在主旨会讲环节,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北京农学院张祥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等嘉宾围绕“仁”这个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发言的题目是《用“仁”来唤醒我们做人的自觉性》。他说,“仁”是儒家核心的理念。仁的含义非常多,可以从各个层面去诠释。如爱人,就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仁还有一个核心就是自己做主,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反求诸己的。为此,我们要用“仁”来唤醒我们做人的自觉性。
北京农学院张祥平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仁:真诚待人待天下》。他认为,“仁”的现代含义就是真诚待人待天下,也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此基础上,张先生指出了儒家修身五层次,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义;好学、致用;克己复礼依于仁;与民同患道虚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认为,孔子继承前人的观念,形成了他的思想的主体部分——仁学。“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一个最重要的界定。在“仁”诸多内涵中,首先就是孝。但人生的最高境界还是“仁”,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同世界。
这次主旨会讲,董子学院有四位教师参与。董子学院代春敏老师以《仁的涵义》为题表达了对“仁”的理解。她认为,“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礼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仁心仁德和精神状态。仁是“一个人的自觉地精神状态”,重要的是用生命去体验和践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ngshuizx.com/hssxc/9511.html